深圳抖音美工包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生活服务
  • 教育培训
  • 网络科技
  • 金融财经
  • 电商美工
  • 网站搭建
  • 新闻资讯

    美工外包 血战淞沪(下)

    发布日期:2024-07-16 06:24    点击次数:80

    美工外包 血战淞沪(下)

    死守吴淞美工外包

    对于和谈翁照垣极不赞成。他认为,这只是日本人的缓兵之计,日军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是绝不可能偃旗息鼓的。他主张应趁敌军援兵未到时,直捣杨树浦敌军司令部,连同日租界一起挑了。生怕战事扩大的国民政府自然不会同意翁照垣的主张。日军一要言和,他们赶紧坐到了谈判桌前。果不出翁照垣所料,日本人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2月2日援军一到,战火再起。

    蔡廷锴得到情报,30余艘日本战舰停泊在吴淞口外,打算攻占吴淞炮台。考虑到翁照垣部在闸北作战异常英勇,蔡廷锴决定把他的部队调去守吴淞。

    4日清晨,战争打响,24架敌机对吴淞狂轰乱炸。翁照垣回忆,那是他参军数十年来,罕见的惨烈场面。“即使坐于地上,地面也像在震动不息,犹如小舟漂荡大海中。对面说话,全不听见。”

    在敌人的猛烈轰击下,翁照垣麾下的两个团官兵奋勇抵抗。在吴淞桥南端蕴藻滨车站附近,第四团第八连被打得仅剩下47人,连长赵金声被迫带着残部退到吴淞桥北。赵金声撤退的情景刚好被翁照垣的一个卫士看到了。翁照垣听卫士汇报后大怒说:“这样没有用的军人,你转去将赵连长枪毙!”

    卫士奉命返回赵连长处,严正地说:“奉旅长的命令,你这样不中用,要我枪毙你!”

    赵连长说:“你不用枪毙我,我冲回去,宁愿为国牺牲!”

    于是他率领47人冲回吴淞桥南。此刻,正好敌军一个联队开过来。赵连长带领士兵埋伏在桥边的树林中,眼看敌人四路纵队往前走,他带兵从侧面袭击,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仓促间敌兵被击毙无数,后续部队也望风而逃了。在156旅官兵的奋勇搏杀下,敌人“4日上午9时占领吴淞”的狂言被击得粉碎。面对中国军队的又一次胜利,中外舆论为之一振。

    除了士兵,上海市民也表现得异常英勇。吴淞之战正在胶着时,一位名叫王屏南的律师率领一百多名上海市民义勇军来到吴淞阵地请战。翁照垣虽然深为王律师的义举所感,但是让一群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上战场,终究不是办法。于是,翁照垣派参谋长丘国珍劝他们回去。可市民义勇军们壮气如虹,坚不肯走,誓要与156旅的将士们共存亡。

    翁照垣只得打电话给总指挥蒋光鼐,并请蒋光鼐发拨一些步枪和弹药来。此时,蒋光鼐手中的武器也已捉襟见肘,他七拼八凑了百余条破枪送了过来。

    根据侦查,翁照垣探知宝山方面没有敌人。于是他派王律师率领众人去守宝山。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王律师等人刚到宝山,200余敌军就乘船企图登陆。没受过训练的市民哪见过这阵势,立刻乱了阵脚。王律师赶紧给翁照垣打电话,请求增援。

    翁照垣在电话里说:“好!你们沉着抵抗,我马上调大军来增援。”其实哪有什么大军?翁照垣把宋希濂刚刚支援给他的两挺机枪和几个射手派了过去。这几名机枪手还真不辱使命,竟把来犯的日寇打得狼奔豕突,仓皇而逃。后来,日军以为宝山驻有重兵,再也不敢来犯了。

    在十九路军坚持抵抗的一个多月里,翁照垣驻守的吴淞始终固若金汤。日军不得不改弦更张,从别的地方寻找突破口。

    日军三易主帅

    久攻不下,2月13日日军再次易帅。日本陆军第9师团师团长植田谦吉取代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指挥在沪日军。

    由有陆军背景的植田谦吉挂帅,使进攻上海的日军从此前的海军,变成了海陆空联合出击。其实,早在日本制造上海紧张局势时,日本陆军中央部曾考虑向上海增派陆军,但被骄横的日本海军拒绝了。

    日本陆、海军之间,一向不睦。“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成了日本朝野心中的英雄。日本海军对此非常眼红。驻扎上海的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在给同僚的信中,急不可耐地说:“不能让陆军抢了风头。我们海军也要赶快表现表现。”

    因此,日本海军成为“一二八”事变的始作俑者。日本策动“一二八”事变只是为了转移国际舆论对东北的关注。其实,此时他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中国军队抵抗之坚决、英勇,出乎日本人的预料。曾放言“4小时了事”的盐泽幸一,率队打了五六天,寸功未获。盐泽被免职调回了日本。亲眼见证“一二八”事变全程的斯诺,在报道中评价盐泽:“他把整个战役建立在一种迷信上,似乎只要一挥动日本国旗,就能使中国军队落荒而逃。”

    盐泽的继任者是日本第3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当时的军衔是中将。野村同样狂妄,对西方记者公开放言:“日军在吴淞踏平华军壕沟之日为时不远,请诸君拭目相观。”

    结果,野村虽然得到大量增援,但始终强攻吴淞不下。野村虽然在“一二八”事变中走了麦城,但在9年后的珍珠港事件中,却把美国人蒙了。当时,野村任日本驻美大使,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让美国人把他当成了“心地善良、真诚、毫无奸诈的野村吉三郎将军”,由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赢得了时间。

    野村的进攻计划被粉碎,被迫休战之时,植田谦吉率领日本陆军第9师团和一个混成旅赶来增援。第9师团是日本最精锐的甲种师团之一。当时隶属关东军,长期驻扎朝鲜。

    此时,在沪日军兵力已达3万多人,飞机60余架,大炮70门,并有数十艘军舰停泊于吴淞口。18日,重兵在握的植田谦吉向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中国军队于2月20日下午7时前撤出战线……

    十九路军对植田的回答是一次集中炮击。

    此时,由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5军赶到了淞沪战区,归蒋光鼐统一指挥,担负起防线左翼的防守任务。这是整个“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得到的唯一一次来自国民政府的军事增援。

    19日下午16时美工外包,距离植田所谓“最后通牒”的时限还有一天多的时间,日军再次发动了攻击,主攻方向是中国军队左翼的庙行、江湾一线。在这里爆发了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日军的进攻空前疯狂。危急时刻,张治中亲率预备队身先士卒。日军付出惨重伤亡后,并未取得突破。一直处于防守地位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的指挥下,也发起了反突击,将日军第24混成旅合围,双方展开白刃近战。若非植田拼死派重兵救援,日军该旅几乎被围歼。是役,日军被歼灭800多人,庙行一役当时被中外媒体视为中国军队的最高战绩。

    25日,日军卷土重来。在顶住了一整天猛烈进攻后,蒋光鼐制定了反攻计划,决心于当夜全线反击,围歼日军第9师团主力。

    就在这时,蒋介石电令传来:“第二次决战之期,约在艳(29日)东(1日)各日,我军后方援队,全已运来前线,其他非到鱼(6日)日不能参加战斗。务望于此数日内,尽量节省前线兵力,抽调部队厚集各地区预备队约在总兵力二分之一以上之数,方得应战裕如,不致临时竭厥。”

    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探究这封电令文字背后的真实用意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虽然派系斗争激烈,但各方对“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却都是“求和”,区别只在于何应钦等人的“不战求和”与蒋介石等人的“以战求和”。

    十九路军将士再英勇,也改变不了国民政府战略的大方向。蒋光鼐只得下令中止出击。后来军事专家依据当时战场态势分析,若中国军队实施此次反击,胜算极大。但历史不能假设,战机稍纵即逝。

    没等蒋介石设定的决战日到来,日军第四任主帅已带着大批援军兵临城下。战局发生了彻底改变。

    无奈后撤

    这次从日本赶到上海指挥作战的日军统帅叫白川义则,军衔大将。在日本军界,白川义则是个元老级的人物。他是上一任日本陆相(相当于陆军总司令)。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学员的白川义则就中断学业参战。在翁照垣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读书前,白川就已经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了。上海战场上,“晚生后辈”的翁照垣要和身经百战的日军元老对垒了。

    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日军方面,有称雄亚洲的海军舰船巨炮,对着中国守军轮番轰击;登陆日军前有装甲车开路,后有大炮做火力支援;空中的飞机更是如入无人之境,肆意狂轰。而中国守军的装备落后得可怜,重武器、防空武器几乎没有。战斗进程中,后方支援的几门迫击炮都被视作宝贝。唯一能与日军比较的,仅仅是人数。十九路军和第5军几乎是靠血肉之躯,扛住了日军一个月的疯狂进攻。

    白川义则带来的日本援军,把这最后一点点薄弱的平衡也打破了。日本陆军第11师团和第14师团在上海登陆。此时,白川手中握有7万重兵、两个海军舰队数十艘军舰、飞机300余架。

    十九路军和第5军,总兵力只有4万余人。经过了一个月的鏖战,兵力损失已近三分之一,武器损耗极大。然而,他们的防线却绵延50余公里,正面防守已经难以支撑。左侧后的浏河一线约20公里的沿江防线,仅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个连驻守。如果浏河一线失守,正面防线的中国守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态势。蒋光鼐深知个中凶险,但手中无兵可派,他只能一次次地向国民政府军政部急电求援。蒋介石发回仅仅是“固守”、“加强戒备”等空洞的命令,援兵迟迟不见。

    3月1日,掌握绝对优势的日军,发起了不分主攻方向的全线攻击,意欲毕其功于一役,击溃中国守军。

    鏖战一天,日军付出惨重损失,却并没能在正面防线占什么便宜。但中国守军的软肋还是被找到了——当日傍晚,浏河失守。

    浏河告急,蒋光鼐再次急电军政部求援,还是石沉大海。

    腹背受敌的十九路军,被迫撤退至黄渡、方泰、嘉定、太仓的第二道防线。这是一次主动的、有计划的撤退。正如斯诺在报道中写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次撤退并不是溃败……外国军事观察家都称赞蔡将军指挥这一有秩序的战略撤退很有才能,在战术上也很正确……撤退进行得这样安静,在线全职美工掩护得这样巧妙,闸北的日本海军到天亮才发现,他们整夜炮轰的已是空的战壕和工事。”

    翁照垣旅是最后一个撤出防线的。从回忆录中可以看出,接到撤退命令时,翁照垣已经决意违抗命令。

    当时的战场态势,翁照垣旅基本已被日军合围,撤退只能向西,要突破日军两道防线,势必代价惨烈。翁照垣和所属两个团的团长一合计,与其在撤退路上牺牲殆尽,不如寸土不让,与敌人拼个玉石俱焚。

    翁照垣的文稿中,几次流露过“上海的战事也许最终会失败”的想法。这是一个中国军人的无奈叹息,但紧随其后的句子往往是“失败是将来成功的出发点。”败局已定犹拼死力战,翁照垣准备以决绝死战的姿态,捍卫军人的荣誉。

    就在翁照垣抱定玉碎决心、死守吴淞时,一个叫吴迈的律师来到了旅部。吴迈自称是王屏南的好友,受上海市民公举而来。上海市民已知十九路军准备转移,而翁照垣旅执意不撤。吴迈就是来劝翁照垣暂保实力,撤离吴淞的。

    吴迈的好意,翁照垣当即谢绝。没想到,吴迈竟然声泪俱下地跪在了他的面前。小小的指挥部中,一时无比悲壮。

    见此情景,旅参谋长丘国珍给出了另一种撤退的方式:以进为退。全旅向嘉定方向撤退,途中经过庙行、杨行,皆是此前战事最激烈的地方,日军会有重兵防守。我军若击溃敌人,则乘胜转移嘉定。若战败,则以身殉国。

    这个提议被翁照垣采纳。是夜,翁照垣率队兵分两路,向杨行、庙行出击。行至半途,西北浏河方向忽然枪声大震,官兵皆传是我军夜袭浏河日军,当即军心大振,两路纵队加速前进。

    没想到,右路纵队穿过杨行竟然未遇敌军。接着,左路纵队也安全通过了庙行。大队人马一路来到了嘉定城郊。本来想与日军决一死战,却未遇一个敌人。翁照垣感到非常纳闷。

    直到第二天,谜底才揭开。原来,该旅第四团撤退时,在吴淞桥留了一个排殿后。这个排撤退时迷了路,竟然走到浏河方向。走了几个小时,他们看见远处有灯光,本以为是追上了大队人马,可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日军在做饭。

    排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全排冲过去就开打。枪声一响,才发现捅了马蜂窝。那里是浏河日军指挥部所在地,四下里日军众多,枪炮声响成一片。黑暗中日军也不分敌我,以为是中国大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庙行、杨行一带的日军也迅速驰援,结果却给翁照垣旅让出了路。那个误打误撞的警戒排,居然在混乱之中又误打误撞地冲了出来,仅伤亡士兵四名,失踪一人,其余全部安全撤到了嘉定。

    3月2日,十九路军全部撤退到第二防线。他们通电全国:

    ……我军抵抗暴日,苦战月余,以敌军械之犀利,运输之敏捷,赖我民众援助,士兵忠勇,肉搏奋战,伤亡枕籍,犹能屡挫敌锋。日寇猝增两师,而我以后援不继。自2月11日起,我军日有重大伤亡,以致力于正面防线,而日寇以数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增援,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已于3月1日夜将全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本军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

    然而,十九路军再没有与日军决战的机会了。

    未实施的“救国计划”

    3月3日,国联在日内瓦召开大会,要求中日双方停止战争。

    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只是为转移国际社会对“九一八”的关注。在上海有着重大经济利益的美、英等列强已经几次调停,现在国联既已出面,日本的目的已基本达到。所以,日本赶在国联大会前夕,发表了停战声明。

    日本很清楚,他们为达到这个目的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据日方资料统计,日本陆军战死620人,负伤1622人;海军战死149人,负伤700人。淞沪战事的规模和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日军的预料。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却已是强弩之末了。一个并非嫡系的十九路军就让他们焦头烂额,国民政府还有上百万的中央军未动。战端再扩大,日本没有取胜把握。

    殊不知,国民政府压根儿就没打算动用自己的嫡系部队。当时他们的200余万精锐部队,都在“剿共”的内战战场上。蒋介石的方针是:“沪战在外交上应视为局部问题,不能扩大;在军事上‘剿赤’部队不能调用。”

    日本宣布停战,国民政府正求之不得。双方马上在国联的组织下开始谈判。

    没想到,谈到一半,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虹口公园炸弹案件。

    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长节”(天皇生日),日军在上海占领区的虹口公园举办所谓的“中日淞沪战争胜利祝捷大会”,庆祝他们侵沪的“战功”,日本驻上海的军政要人悉数到齐。正在兴高采烈、耀武扬威时,19岁的朝鲜志士尹凤吉把两颗特制的水壶和饭盒炸弹扔上了主席台。天崩地裂的爆炸过后,日本军政要人死伤遍地。

    策划这起爆炸案的是有“民国第一暗杀王”之称的王亚樵。这一炸,侵沪日军总指挥白川义则一命呜呼;植田谦吉左脚被炸断截肢;野村吉三郎左眼被炸瞎。三任侵沪日军首领一死两伤。此外,侵沪日军陆战队司令当场丧生,日本驻沪总领事重光葵被炸断一条腿……

    这次爆炸暗杀的影响,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出人意料的是,不可一世的日军,竟然对这一事件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日本当局训令谈判代表重光葵:“停战会不以炸案而停顿。”由此也足见日本急欲结束上海战事的真实心态。

    5月5日,在上海宏恩医院重光葵的病床前,中日代表在《淞沪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一二八”事变宣告结束。

    对这次战事和《淞沪停战协定》,各方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历次战争,未有如此大捷。《停战协定》未损失任何主权,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对外交涉订约最有面子的一次。也有人认为,《淞沪停战协定》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承认了日本在上海及其周边的驻军权,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随着这份协议的签署,日本成功达到了转移国际视线的目的,一手炮制出伪满洲国。

    作为在淞沪战场上流过血的军人,翁照垣对《淞沪停战协定》感到悲愤寒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未能将日寇逐出国门而撤退,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一二八”事变之后,翁照垣部驻扎在苏州。他在回忆录中隐讳地写道,这期间他曾向老上级陈铭枢提出过一个“革命救国的计划”,并郑重地要求陈铭枢不要对第三个人讲。起初,陈铭枢对他的“计划”表示同意,并约定两天后实施。可过了一天,陈铭枢给翁照垣打电话,让他一个人再来一趟南京。到南京后,陈铭枢对翁照垣说,此事关系重大,他跟蔡廷锴等人商量了一下,他们都认为不妥。这个“革命救国的计划”就此作罢。此事被翁照垣引为终身憾事。

    修图美工

    文稿中,翁照垣特意在这个“革命救国的计划”后面标注“计划略”,显得非常神秘。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呢?李韧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托远在比利时的波琳请教了她的父亲——翁照垣的三子翁天生。

    谜底揭开,这竟然是一次堪比“西安事变”的政变。

    翁照垣向陈铭枢提出,十九路军突袭南京,发动军事政变,劫持蒋介石,组织新政府,抗战到底。其时,十九路军驻扎在苏州,与南京近在咫尺。翁照垣提出的这次军事政变并非没有机会。对此,翁照垣非常沮丧,并在文稿中评价陈铭枢做事不够果断。

    虽然这个隐秘的“革命救国计划”最终流产,但“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种种境遇,已经让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寒了心。

    淞沪战事结束之后,十九路军被撤出上海,调往福建“剿共”。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建立反蒋抗日政权。后来,在蒋介石的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攻击下,福建事变终告失败。十九路军番号被取消,军队被蒋介石收编分解。这支英勇的抗日军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悲壮的背影。

    在淞沪抗战中吃了没有制空权大亏的翁照垣,则赴南洋为发展民族航空事业筹款。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美工外包,翁照垣再一次回到抗日前线,兑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军人,保家卫国的诺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