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抖音美工包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生活服务
  • 教育培训
  • 网络科技
  • 金融财经
  • 电商美工
  • 网站搭建
  • 新闻资讯

    小程序美工 英雄时代

    发布日期:2024-07-16 07:24    点击次数:90

    小程序美工 英雄时代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小程序美工。

    崭新的社会,构建着崭新的社会风气。而新社会里迥异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意识,构成了英雄人物生长涌现的丰厚土壤。

    雷锋、焦裕禄、王杰……层出不穷的英模们,构成了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英雄群像。他们身上那些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精神和品质,例如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时至今日,依然坚固地承担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框架。

    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的头版显著位置都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学习雷锋的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蔚然成风。

    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代人的心灵总结。时至今日,这个小个子士兵留给人们的印象,依然是如此贴近生活。他的优点,比如无私奉献,做好事不留名,默默为集体作贡献等,始终是一代代人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毛主席亲笔题词的经过,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雷锋逝世后,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为宣传雷锋的事迹,连夜起草了给毛泽东的信,希望得到主席的题词。据毛主席的秘书林克回忆说,毛主席接到信后欣然同意,让他先拟几个题词供参考,林克拟了十几个,包括“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

    但是,毛主席一个都没相中。

    次日一早,林克接到了毛主席题写的一张信纸,上面只有七个苍劲的行草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当时,毛主席对林克讲了为什么最终决定题这几个字。“学雷锋,不只是学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林克说,学雷锋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的一生,转换过很多次身份,而无论身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怀着一腔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响应着时代的召唤。这构成了“雷锋精神”最核心的部分。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那一年的毕业典礼,令雷锋当年的小学同学潘春华记忆深刻:原本没有被安排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雷锋突然跑上讲台,激动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下乡去做一名新型农民。“我心甘情愿回乡,不但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更是报答新中国让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家乡。”

    当年,雷锋同届的毕业生中只有他一人主动要求回到了农村。不过,他在乡里待的时间并不长。雷锋的积极、主动、热情,以及在当时还算稀贵的小学学历,使得他在乡里备受注目。几个月后,他被调到了望城县县委机关。

    没多久,从治理黄河的三门峡工程到北京的十三陵水库,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1957年10月25日,望城县开始整治沩水,这是湘江的一条支流,贯穿望城县全境,河道曲折,水灾频仍。

    在这次水利工程中,原本应该不会有雷锋的身影。县委考虑到他年纪小,就把他留在了机关。但雷锋一连几次递交申请书,强烈要求参加,便被批准为通讯员。

    在堤上做通讯员,每天都要走七八十里路。湖南的冬天天气阴冷,雷锋经常全身湿透,却从来没有叫过苦。在做通讯员的时候,雷锋还经常利用在堤上穿行送信的时间,主动检查工程质量,并真的找出了一些影响大堤安全的隐患,为此受到指挥部的表扬。

    在治沩工程结束后,望城县决定在围垦而成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这个决定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还分到了可以购买一台拖拉机的指标。县里财政紧张,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雷锋的捐款让人们吃了一惊。他捐出了20元钱,这在当时大约是一年的积蓄。他攒这笔钱攒了很久,原打算用来给自己买一床新被子。

    这20元钱,使雷锋成为全县捐款最多的一个人。

    这几乎是一次改变雷锋命运的捐款。鉴于他的踊跃捐款和一贯表现,雷锋被选派去学习驾驶拖拉机。短暂的拖拉机手经历,又直接关系到了雷锋两年后成为一个运输兵,开上真正的汽车。

    一年后,鞍钢到望城县招收工人。不甘人后的雷锋又一次成了时代的领军人物。他迅速应招进了工厂。先在鞍钢化工总厂的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后又调去焦化厂。

    在洗煤车间时,雷锋几乎每周都是生产标兵。而在焦化厂,他更是从来没有休息过。每次劳动都远远超出规定工时,忙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即使在那个人人讲奉献的年代,雷锋的付出也出类拔萃。

    1960年,又一个新的机会来到了雷锋面前——参军。

    一个士兵的成长

    如今,雷锋的军人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当初他参军的过程却颇费周折,矮小的个头和瘦弱的身体,都使得雷锋达不到当兵的标准。最终能得偿所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走后门”的结果。

    但这个“走后门”并不是请客送礼,而是雷锋用他的热情和执着打动了部队,他的参军甚至惊动了军区领导和市委书记。

    招兵中,身材矮小的雷锋连第一轮目测都没能通过。当满载应征青年的解放汽车开动时,不死心的雷锋硬是追着爬上了汽车,来到了体检站。

    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有的人结伴上街游玩,有的人三五成群闲谈。只有雷锋拿起笤帚,把整个院子和临时宿舍全都清扫了一遍。

    体检结束了,雷锋不合格。

    雷锋几次去找辽阳市武装部的政委,神情坚决地申请参军。为了等到政委,雷锋在值班室里整整蹲了一宿。

    当见到政委余新元时,雷锋向他原原本本地讲述了自己希望参军的迫切心情。结果余新元被感动了,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叫来听雷锋的讲述。他同意给雷锋争取一次复检的机会。

    让余新元没想到的是,雷锋第二天就拎着一只行李箱来到兵役局。放下行李就开始抹桌子,扫院子,见活就干。到了晚上,就简单地打开铺盖在兵役局住下。这种少有的固执和坚决,使得部队不得不重视起他来。

    雷锋的坚毅,使得甘当说客的人越来越多。他不仅感动了单位的领导,甚至连负责体检的医护人员也替他说情。

    余新元更是被雷锋的决心所感动。他特意找了辽阳市市委书记曹奇,希望雷锋招兵一事能得到地方上的支持。曹奇听说了事情全过程,大为感动,当即表态同意部队破格接收雷锋入伍。

    终于,雷锋得到了一个宝贵的候补名额。

    事情的波折跌宕还没有完。因为雷锋的档案缺失,矿上的保卫部门不给出具政审表。这时,和雷锋一同进到军营的人都先后穿上了军装小程序美工,而雷锋还是便衣身份。

    雷锋的诚恳又一次显示出了威力。在新兵营指挥部里,雷锋每天都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卫生清洁工作,自己的内务和训练也无懈可击。最终,接兵参谋与部队研究,再一次破格,同意雷锋先参军后政审。

    这在当时纪律森严的部队,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雷锋以他的热情和执着,做到了。他被分到运输连,从此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入伍的第八个月,雷锋的事迹便传遍了整个军区。

    1960年8月,抚顺出现洪灾,雷锋所在全团到郊区水库抗洪抢险。雷锋是带病参加的,他在水库挖了一夜的溢洪道,天亮时昏倒在工地上。连指导员让人把雷锋搀扶到老乡家休息,他醒来后却又偷偷跑回了工地,就这样一直奋战了七天七夜。

    部队撤回后,运输连提出申请,为雷锋记三等功一次。

    由于在和平时期为一个入伍不满一年的新兵记三等功,在全军区史无前例,军区领导为此专门到连里开座谈会进行调查。会上,全连上下异口同声地要求为雷锋记功。

    随后不久,雷锋所在团政治处接连收到两封表扬信。一封是中共辽阳市委写来的,另一封则来自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

    前一封信,热烈赞扬了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一百元钱的深情厚谊,并随信把钱寄了回来。信中说,党和毛主席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已经派飞机运物资去支援了,灾区人民有信心战胜灾荒,克服暂时困难,希望雷锋做出新的贡献。而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的来信,也是感谢雷锋支援他们一百元钱的事。信中说:“……雷锋同志热爱人民的一片红心,使我们全体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给我们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们深信像雷锋这样的战士是很多很多的……”

    这两封信,对政治处的同志震动很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经过,政治处派了一名干事来到运输连。

    经过调查,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雷锋一次偶然上街办事,正好看到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在召开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他当即被会上热烈的气氛所感动,便取出存折上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接待他的同志看到存折上总共只有203元,两个人推让了半天,最后只收下了100元。而剩下的那100元,转身就被雷锋汇到了辽阳市,捐献给洪水中受灾的人民。

    部队政委很快找到了雷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雷锋讲述了自己的家史和一心回报新社会的赤子之心。很快,他的事迹被提交到军区。

    学雷锋的活动推广开来,他逐渐成为一个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的英模人物。

    翻身道情

    在短暂的22年生命中,雷锋始终怀着对新社会的感恩之情。在雷锋生前所做的无数次报告中,每次都会提到旧社会受的苦,新社会翻身做主人的幸福。

    1950年春天,10岁的雷锋第一次站在众人面前讲话。那是他人生中第一场诉苦会。

    当时的雷锋还名叫雷正兴,作为儿童团团员的他声泪俱下地向同村人痛诉了他的苦难家史——5岁时,父亲给地主当佃农,劳累过度去世;6岁时,哥哥因当童工患上肺病去世,不久,襁褓中的弟弟夭折;7岁时,母亲不堪地主的凌辱而悬梁自尽。

    成为孤儿后,雷锋的境遇非常凄惨。“1947年在地主家看猪,一天我用小罐子煮了点野菜,煮好了正准备吃,被地主家的一只猫刮倒了,狗又跑来吃了我的野菜。我就打了狗,狗也咬了我,被地主婆看到了,要打死我,多亏毛奶奶说情,才没有打死我。”1960年11月5日,在雷锋的一次忆苦思甜报告中,他说到这里不由得声泪俱下,语音颤抖,“第二天地主把我赶出来,我没办法,在破庙里住了几天,只能吃野山果。”

    在贫寒交加之际,一支队伍走进了雷锋所在的村子。因为他们的出现,雷锋第一次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新衣。在队伍离开时,其中一名战士还将一些零钱放在雷锋的手里,嘱咐他“要好好活着,长大成人”。

    当雷锋因为身体原因被拒绝入伍时,他哭着将这段往事讲给了政委余新元。“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温暖。”雷锋说,这段难忘的经历让他立下了要当一名解放军的志愿。

    应该说,在那个年代,有过与雷锋类似经历、因此怀着与他相同情感的人不计其数——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重新建立,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境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扬眉吐气的时候,他们记住了一个词:感恩。

    而新中国,也以隆重的方式表彰着他们的奉献精神。

    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汇集在一起。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与淘粪工人时传祥的对话,激励了无数曾在旧社会受压迫和歧视的人。“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国家主席与淘粪工诚挚握手的情景被拍成照片,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千千万万劳动者、建设者。

    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雷锋发现当地农民种地缺少粪肥,就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到街上拾牲畜粪。生产队后来知道是雷锋送来的粪,赶忙写了表扬信,敲锣打鼓地送到雷锋所在单位。

    一支队伍,举着锦旗,锣鼓喧天地表彰先进人物,让后进者学习,让先进者受到激励。这是那个年代的一大特色,代表着社会对个人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毫无例外地是因为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雷锋,和很多同时代的英模一样,他们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旧社会对比的切身感受,新社会给予他们的尊重和推崇,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构成了他们一切英雄壮举和无私奉献行为的动力源泉。

    榜样的力量

    1962年8月,雷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因公殉职。

    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雷锋日记》在全国发行。这本书收录了雷锋121篇、约4.5万字的日记。据粗略统计,《雷锋日记》在三年间发行了160万册,成为当时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著作。

    《雷锋日记》里面的很多话,如“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至今仍是流传久远的至理名言。

    无数人在这本薄薄的日记中汲取到进取的力量。

    1963年11月的一天,一个和雷锋一样来自湖南的军人,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了《雷锋日记》的一段话——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几天之后,他牺牲在铁轨旁,他的名字叫欧阳海。

    那一天,欧阳海带着全班战士进入衡山火车站往南一公里处的一段峡谷。远处隐约传来282次列车呜呜的汽笛声,部队按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4米远的地方,炮兵连的马匹也都已靠到山边。可是,当火车呼啸着沿蛇形轨道突然从两山缝隙里冲出时,炮兵连里一匹胆小性躁的黑马骤然受惊,挣脱驭手,疯狂蹿上铁道,立于两轨之间,死活不动。

    奔驰而来的列车距离战马越来越近,眼看就要酿成列车出轨、车毁人亡的惨剧。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使尽全力把吓呆了的牲口推了出去。而他自己被卷入车底,倒在血泊之中。

    欧阳海和雷锋一样来自军队。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小程序美工,有很多相似的部分——童年受难,招兵时屡经周折,在部队奋力争先。

    出生在贫苦农民家里的欧阳海,从小就过着乞讨、砍柴的困苦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欧阳海记住了当年的苦,也记住了新中国的恩。他刚满18岁就去申请入伍,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报名,但名额都已满。后来他趁新兵集合时缠住兵役局的干部苦苦要求,领队被他的精神感动,额外特批他入伍。在部队里,欧阳海处处不甘人后,进连队不久就被评为先进。

    两个身世相似的军人,在线美工他们的英雄事迹一个平凡于生活点滴,一个壮烈如瞬间石火,都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了空前的示范作用。

    两年后,1965年7月14日拂晓,另一位解放军战士王杰和往常一样,朝驻地人民公社民兵训练场走去。

    帮助民兵训练爆破技术,是连里交给王杰的一项任务。当他们进行地雷实爆训练时,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这时,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在场的12名民兵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杰英勇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20多本、共10多万字的日记,几乎是雷锋日记的接续。

    在1963年4月5日的日记中,王杰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据可靠消息,明天早晨紧急集合。为了动作迅速,争取第一,晚上睡觉前我把枪支弹药都准备好,早晨我又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悄悄打好背包等待集合,集合哨子一响我就跑了出去。这样我就争得了第一,回来受到了副连长的表扬。”

    没过几天,日记上又有了这件事的续笔,王杰经过几天的自我反省,后悔地写下:“这是要不得的第一”,并主动向排长进行了检讨。他在日记里认真地写下:“雷锋会这样做吗?他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1965年,部队“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结束以后,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句话,距离他牺牲不过两个月的时间,最终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

    始终以英雄人物为准绳,真诚地把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对照,努力向英雄人物看齐。这在当时社会蔚为一种风气。国家的倡导,舆论的弘扬,造就了被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人皆可以为尧舜,英雄精神感召,英雄血脉传继,才有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理想信念的和鸣

    1966年晚秋,时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总指挥的彭德怀将一本书交给了他的炊事员刘云,并一再嘱咐说: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一定要认真读一读。

    这本书,就是风行一时的《欧阳海之歌》。

    刘云一直精心地保存着这本《欧阳海之歌》,虽然书皮已经破烂不堪,但书页却非常完整。书上留有彭老总的不少批注,字字句句,圈圈点点,是他作为一个读者的感情共鸣——

    书中写到欧阳海的指导员和欧阳海谈话,通知他已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欧阳海两次流下泪水,并向指导员表示:要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在这里,书页被斑斑泪水打湿,起了皱。彭德怀批注道:“我看到这里也哭了,不知为什么?”“我看到这里又哭了,这是为什么?”

    当书写到欧阳海牺牲的一段时,彭德怀更是批注不断,圈圈点点,写满了边角空白——

    “停止前进!火车来了。”突然,驮炮的战马受惊朝轨道上奔去!钢炮横在铁轨中间,4秒钟内火车头就将与战马相撞。就在这一刹那,欧阳海冲上来啦。一个信念推动着他:“……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时刻到了!共产党员应该冲上前去!”

    在这里,彭德怀先写了一个重重的大红惊叹号,后面写到:“他的信念只一个。”然后又划了两个惊叹号。

    “欧阳海冲上了铁路!抢在车头到达之前,拼尽全力推开了战马……满载旅客的列车免遭颠覆!旅客的生命得救了……共产党员欧阳海却被巨大的火车卷进车轮底下,倒在血泊中……”

    彭德怀在这段文字后面划了三个惊叹号,写了八个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延生从欧阳海的衣兜里掏出了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和一个被鲜血染红了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上清楚地写着:‘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我也仍然衷心地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胜利,一定会有更多觉醒了的人为它战斗!’”

    彭德怀在这里写道:“欧阳海是伟大一生,永远不朽,他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千千万万人民,成百的欧阳海!”

    在这本书上,彭德怀先后做了三次批注。刘云仔细地数了一遍,全书共444页,而彭老总用笔划了红线的就有148页,写了批注的有80页。

    一个久经沙场、倥偬半生的元帅,何以会对一个普通士兵的传记发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个中原因,从老帅的批注中不难窥见一二:那是理想的共振,信念的交响。

    共同的行为,不仅仅源于共同的利益,也源于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相比较于利益而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更强大的驱动力。

    由部队作家金敬迈在28天内写就的这本小说《欧阳海之歌》,一出版便风靡国内,多次加印而又多次售罄,很多新华书店都用“新到《欧阳海之歌》”的告示招徕顾客。

    在北京一些中学,这本书几乎人手一册,课余饭后讨论《欧阳海之歌》成了同学们的共同话题。聪明的语文老师因势利导,便选择了小说中的精彩章节,组织同学们用早晚自习的时间集体背诵,作为语文正课教学之外的一个补充。那时,一排排学生操着清脆的声音,抑扬顿挫地集体背诵书中名段,几乎是学校里的一道风景。

    一本书的畅销,反映出崇敬英雄、崇尚英雄主义的社会环境,而造就这种社会环境和风尚的基础,则是共通于人们心间的理想和信念。

    就是有这么一种气场

    1964年2月10日下午,当龙梅和玉荣两姐妹被送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医院时,医疗诊断让医生们惊呆了——

    “患儿甲(龙梅——注),入院时表情淡漠,不能言语,手指手背肿胀明显,触之冰凉而坚硬,无明显压痛;两脚尚在毡靴内,与鞋冻在一起无法脱下。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冻伤性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患儿乙(玉荣——注),入院时呈昏迷状态。双耳肿胀,有水泡形成;眼睑浮肿,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两小腿自膝关节以下皮肤呈紫色,踝关节以下呈暗黑色,表面有冰层附着,足背两侧动脉消失。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上下肢冻伤面积28.5%,冻伤性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这是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和暴风雪整整搏斗了一天的结果。

    2月9日中午,正在放牧的姐妹俩遭遇了一场骤然而至的特大暴风雪。大颗大颗的雪粒,被狂风席卷着,打得人睁不开眼,直不起腰。羊群开始顺风狂奔。姐妹俩前遮后拦,拼命聚拢左冲右突四散逃命的羊群。其实,她俩完全有机会、有时间丢下羊群逃命,也能够暂时撇下羊群跑回去找阿爸前来援助。然而,在龙梅和玉荣此后无数次回忆中,当时两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羊是集体的财产,一只也不能丢!”

    于是,在厚厚的积雪中,两个小姐妹艰难地追赶、拦挡着狂奔的羊群。

    雪越积越厚了,天,渐渐黑了下来。积雪已深达一尺,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中,两个小姐妹的颈项、胸背上都结起了厚厚的冰甲,脚下越来越沉重。

    但羊群没有停下脚步,两个小姐妹也坚持住没有停下。她们就这样跋涉了30多公里。

    天亮了,几乎冻僵的龙梅和玉荣被人发现,被送入了白云鄂博铁矿医院抢救。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而这对英雄小姐妹放牧的384只羊中,仅有3只被冻死。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暴风雪中一昼夜》,龙梅、玉荣的英雄事迹被详细地报道出来。次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她们“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10岁上下的孩子属未成年人,本身还在受保护之列,不应该承担牺牲自我去保护集体财产的重任。然而在当年,幼小的龙梅、玉荣之所以有如此壮举,却全然出于自愿、发自本能。

    今年51岁的龙梅,至今还记得当年宣教车开上大草原的情景——

    载满了演出用具的车子就地停下,搭起一个简单的台子,人们从几十公里外的住处赶过来,携老扶幼,席地而坐,气氛十分热烈。

    宣教车上,有时是文艺表演,有时是报告会。江姐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在幼小的龙梅心里,逐渐装满了一个个英雄故事。她曾为放牛娃王二小的牺牲伤心地流下眼泪,也曾为向秀丽勇于保护集体财产的英勇行为拍红了手掌……

    “小弟弟、小妹妹,大家来开故事会。你讲金训华,我讲董存瑞,雷锋王杰杨子荣,英雄事迹放光辉。讲故事学英雄,永远前进不掉队。”

    这是曾流传广泛的一首儿歌。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化,其范围是如此之广,几乎涵盖了全社会每一领域,包括每一年龄段,从而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有那么一种气场。”龙梅说,“身在其中,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要有奉献精神。”

    一篇报道感动中国

    1964年5月下旬,河南省政府在商丘市召开了一个全省沙区造林先进工作会议。会上安排四位沙区造林先进县的县长发言,每人一个小时。

    美工招聘

    第二位发言的就是兰考县的县长。这位县长没讲多久,就跑题了。他把一个经验交流讲成了焦裕禄事迹。

    一个全省性的正式会议,县长发言竟然能跑题,这本身就很少见。但更少见的是,当时主持会议的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自始至终都没有打断这位县长的叙说。

    很快,规定的一个小时过去了,王维群站起来,一挥手:“继续讲,不受时间限制。”这位县长一口气讲了两个半小时。

    当他讲到,焦裕禄还没到县委报到,就先下乡调查。三个月的时间里,焦裕禄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来到老乡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竭尽心血地力求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当他讲到,焦裕禄临终时,吃力地要求同事把他埋在沙地里:“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全场四百多人无不动容,场下时不时传来抽泣声。

    等到发言结束,王维群当即表示:“转换会议主题,下午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而等到下午的会议结束后,河南省委迅速做出决定,向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学习。

    1965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带着一个创作团队来到兰考。

    在兰考县委的会议室里,穆青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介绍焦书记的事,第一次看到了焦裕禄留下的遗物,也第一次直接感受到了焦裕禄这个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张钦礼说一次哭一次,很多兰考的农民扑在焦裕禄的坟头,哭喊着焦书记的名字……在焦裕禄的办公室里,摆着焦裕禄曾经坐过的藤椅,扶手上因为焦裕禄顶住发疼的肝部而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抚摸着这个窟窿,穆青不停地落着泪。

    当晚,穆青、周原、冯建这三个人谁都没吃饭。他们连夜赶到开封,夜以继日地写这篇通讯。每天晚上,三个人都要切磋讨论当日的进展。

    有一天,周原在稿纸上写下:他心里装着兰考人民,惟独没有自己!看了这句话,穆青眼睛一亮:“像这样的句子,多来几句!”

    1966年2月7日清晨,很多国人都在广播里听到了一则长篇人物通讯,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打破常规,占用新闻节目的时间,历时1小时20分钟播出一篇人物通讯。这就是穆青他们历时一个多月写成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月6日下午,这篇通讯的清样送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求马上录音,播音员齐越拿到稿子,只来得及通看一遍,就走进了录音室。

    录音期间,齐越几次停机,几次落泪。当念到“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这一句时,当场泣不成声。哭声传到播音间外,不少同事闻声好奇地赶过来,拿过稿子看了一遍,也哭了。

    四十多年过去,时至今日,每当提到公务员群体的楷模,描述起这种兢兢业业、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的公仆精神,很多人仍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焦裕禄。

    这是典型人物的力量。发现英雄的人,报道英雄的人,怀着同样朴实真挚的情感,把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介绍给公众。在感动受众之前,他们自己首先被深深地感动了。那些报道,即使今天读来,尽管可能或多或少带有当时时代的色彩,但依然鲜活生动,质朴动人。其间所映射的崇高而博大的情怀,令人动容。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传之久远,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薪继火传

    上世纪80年代,已经做过千百次报告的玉荣突然遇到了一个崭新的提问——为了几只羊,落下了终身残疾,你这样做,值吗?

    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时,玉荣不禁说不出话来。因为,自从那改变命运的一夜起,她从来没有想过“值”还是“不值”。

    此后,遇到的类似提问越来越多——为什么不先保护自己?你有没有后悔过?玉荣开始觉得,有些什么东西在悄悄发生改变。

    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这对英雄小姐妹。全国通行的小学课本里,悄悄取消了《欧阳海》这篇课文;有学者到课堂问“王杰是谁”,得到的回答是“香港歌星”;雷锋的“花边新闻”被不断发掘出来——雷锋有个女朋友、雷锋银行有存款、雷锋有皮夹克,有手表……

    中国进入了一个观念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

    有几位美联社记者在抚顺雷锋纪念馆提出了疑问。他们指着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扶送大娘过马路的照片问:既然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还会有照片?

    面对疑问,纪念馆讲解员坦然地回答,有些照片确实是后来补拍的,但是,照片上的所有事实都曾真实地发生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些照片中找到了力量,获得了激励。

    这是一个有力的回答。尽管时代不同了,人们可以对事物有不同看法,但英雄们的事迹,他们的先人后己、舍身为公,都真实地存在过,不容抹杀。

    而这些曾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奉献,在任何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在任何社会,都永远值得提倡。

    现在,每次讲到往事,玉荣依然会反复遇到这个问题——值吗?现在的她不再张口结舌,而是认真地回答说:“值!”

    “如果再遇到一次,我还是会那样去做,这不是可以用值还是不值来衡量的。”玉荣会耐心地解释给提问者,“人总要有一点精神,对理想、集体、责任心,应该有更深远的追求。”

    为此,玉荣几乎从不拒绝各种邀她去作报告的请求,她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的故事小程序美工,需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听。”她说,“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